引子
大凡做得成功的猎头者总是有几许英雄情结。或许蹉跎岁月已使许多人磨灭了了儿时的踌躇满志。然而当志趣相投的同业者促膝长谈时,却总不时留露出某种群体性的特质。英雄观古来有之,英雄者大风大浪中逆流而行,开创一番自我的天地。或许猎头并不是那个神话的缔造者,然而做一个好猎头真的需要一点英雄气概。
隐士
“您了解猎头吗?”如果有一天,在某一次面试的过程中您不小心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否定答案,那么您很可能就被“潜规则”扣掉了十分。猎头这个行业在近几年飞快的发展着,从一线城市渗透到二线、三线城市,大部分年薪十万以上的职业经理人都有着与猎头打交道的经历。如何与猎头接触?如何面对猎头的高薪诱惑?绝对是一堂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而“是否了解猎头”,有一天真的会成为衡量一个职业经理人是否成熟的标准。
然而,您真的了解猎头吗?
百度一下,我们会得到下面的知识;
从字面意义讲,猎头源于拉丁美洲一个生猛的部落,在作战后把敌人的头颅割下作为战利品,既可以炫耀又可以恐吓敌人。中国古代也早有这种习俗,不单有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张飞,普通士兵也有割取敌人首级、耳朵、手等计算军功的方式。所以猎头者有之,猎耳、猎手者亦有之。猎头的原始意义是暴力的、血腥的。
二战以后,欧美等国家把猎头进行了“软化”。开始把从敌对国挖科学家称为“猎头”。 因为头脑是智慧、知识之所在,网罗人才就是为了获取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获取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由此看来,“猎头”一词最初被用于特指网罗人才是一种比喻。
而近现代的猎头最早产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在欧美发达国家,高层经理跳槽往往都是猎头出面的结果。像比较知名的IBM猎聘郭士纳,惠普猎聘卡莉顿·菲奥里纳。经济的日益开放使中国企业面对的竞争日益加强,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国际化的竞争,由此而带来的竞争手段也越来越国际化。作为一种广泛为国际企业挖掘人才的手段,猎头公司也走上了中国企业经理人的案头。近年来,大大小小蓬勃发展的猎头公司,从行业、地域的逐步细化,到网络服务商、软件服务商等衍生产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猎头繁荣的景象。猎头,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舶来品。
然而,我想以上讲的偏重于“猎头”这两个字的来源。现代的猎头是什么?这个行业的起源是什么?却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首先,去除表象、包装,猎头是靠推荐人才并取得报酬的一种行为方式。但就这种行为而言,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经流行了,只不过当时不称其为猎头。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各诸侯国林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竞相发展。对人才的渴望与追求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当时有一些学者式的人物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起到了沟通信息、推荐人才的作用。当时这类人称之为门客、说客、幕僚,或者是游学者。他们常常把各类人才推荐给各个诸侯国,并且取得报酬。一个典型的猎头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墨子的徒弟叫做禽滑釐把孙膑推荐给齐王的事情。当时孙膑与庞涓同在当时的传奇人物鬼谷子那里学习兵法。庞涓听说魏国招纳人才就提前出山,去魏国做了大元帅。后来孙膑应邀去投靠庞涓,庞涓却害怕孙膑才华胜过自己而影响自己的地位。屡次在魏王那里陷害孙膑,割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这时候正巧齐国也在招贤纳士,禽滑釐正巧路过齐国,就把孙膑的情况告诉了齐王。禽滑釐之前就曾经到过鬼谷子老师那里,也和孙膑接触过,对孙膑非常认可。孙膑到魏国后的情况,禽滑釐也非常同情。所以介绍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祖上留下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鬼谷先生没有传给别人,全部传给了孙膑,他的本领胜过庞涓十倍。”齐王听了,非常欣赏孙膑,给了禽滑釐许多赏赐,并且想法设法把孙膑从魏国救了回来,孙膑帮助齐国打败了魏国,声名大振。这里面,几乎涵盖了一个猎头行为的所有要素:
接受甲方委托寻找人才;
向甲方推荐人才;
对人才进行背景调查;
帮助人才进行离职;
在甲方取得的报酬。
所以说,虽然当时并不称之为猎头,但是这已经是早期的一个猎头行为。
在我国的历史上,这种“通过为君主寻求贤能人才而获得赏赐”的初期猎头行为有很多,猎头在我们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与基础。
公子絷慧眼识相才,秦穆公羊皮换大夫。
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他对人才尤其重视。有一次公子絷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是一个人才。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始终没有遇到明君。落户与楚国的时候,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秦穆公听了公子絷的介绍对百里奚非常感兴趣,于是派人设计安排了如何帮助百里奚离职。公子絷建议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马。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吗?”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最后以最低廉的成本,取得了百里奚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期百里奚为秦国做了许多事情,奠定了秦国称霸的基础,成为历史一代名相“五羊皮大夫”。在这里公子絷实际上起到了推荐人才、安排离职、辅助上岗、以及获得报酬的一系列猎头作用。
补充阅读:百里奚是春秋时期的虞国人,早年家里十分贫穷,直到中年才娶上媳妇。但是百里奚不甘心就这样在家里做一辈子农夫,他满腹才学,希望能够找一个地方施展抱负。尽管妻子没有多少学问,但是她理解百里奚,就支持他出去,自己在家尽心照顾老人和孩子。
他最先去的是齐国。但是没有人赏识他,他不得不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后来又去了宋国,与一个叫蹇叔的人志趣相投结为兄弟。蹇叔有个朋友宫之奇后来在虞国当上了大夫,蹇叔就推荐百里奚回自己的家乡虞国。宫之奇举荐他任中大夫,帮助他治理虞国。百里奚做了官回家看望妻儿,因为过去了很多年,妻子早就带着儿子到外地谋生去了。
也就是在百里奚出任虞国大夫的这个时候,在小小的虞国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唇亡齿寒”的故事。晋国向虞国借路讨伐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国君,但是国君因为贪图晋国奉献的宝玉和名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意见。百里奚看透了虞国国君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就劝阻宫之奇不要再劝谏了,他说,劝谏这样的人等于把珍珠丢在路上。结果,晋国在消灭了虢国以后,返回时顺路就把虞国消灭了。虞国亡了,百里奚被俘成了晋国的俘虏。晋国国君听说百里奚很有才能,就想重用他。但是百里奚无论如何不愿意在言而无信、消灭了自己的国家的晋国做官。晋国国君几次召见他都是严词拒绝。
当时秦国正和晋国交好,晋国国君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寝穆公。晋献公见无法招降百里奚,干脆把他当作陪嫁奴仆送给了秦国。百里奚这个时候已经很大岁数,这个年龄还被陪嫁,他感觉是巨大的耻辱,就半路逃跑到楚国去了。到了楚国以后,他被楚国当作奸细抓了起来,发配到南海放马去了。
但是,正欲图大业、求贤若渴的秦穆公这个时候听说了白里奚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打算用重金赎回他,又担心楚国知道了底细不放人,就派人去楚国对楚王说:一个叫百里奚的陪嫁奴仆跑到了楚国,我们愿意用一个奴仆的市价五张黑羊皮换回去严加惩处。楚王根本不知道什么百里奚,干脆做人情给了秦国。
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33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秧前称颂百里奚。特别是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秦穆公正是因为得到了百里奚,在百里奚的辅佐之下才最终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伯乐千里猎人才,范雎奇计博秦王
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祖父,因为秦始皇的父亲只在位三年,实际上秦昭襄王是秦朝的真正奠基者。他是很厉害的角色,也是战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当时他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通过各种途径网罗人才,许多人都是通过别人介绍而被秦昭襄王录用。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原本他在魏国工作,职位是大夫的门客。后来在出使齐国的过程中,被齐王看重,送他厚礼。虽然张禄没有接受礼物,但是却遭来了怀疑。有人告发他,于是魏国相国怀疑他里通外国,对他严刑拷打。这样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在原来的企业受到了排挤与压迫。这时候秦朝使者访问魏国,得知张禄的才干,于是推荐给秦昭襄王。在这个故事里,秦国使者之所以能够时时刻刻关注身边有才干的人,并且最终发掘张禄,是因为他知道:第一、秦昭襄王是在招聘人才。第二、给秦昭襄王推荐人才是会得到报酬的。所以当时的秦国使者实际上就是一个猎聘者。
另外,这个故事里,面试的环节也值得我们关注。张禄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面试时间,在离宫接见他。到那天,张禄上离官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张禄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张禄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张禄还在那儿嘟嚷:“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张禄。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张禄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张禄:“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当下,秦昭襄王就拜张禄为客聊,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这个面试环节中,有好多亮点值得关注。从秦昭襄王这个面试官的角度来讲,非常难能可贵。首先一个面试官不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人才,不因为张禄冲撞了自己就迁怒于人。其次,能够听到话外之音,当听到“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非常非常严重的犯上之话的时候竟然能够冷静的想到了说话人的原因以及目的。秦昭襄王不愧为一代贤君,当世伯乐。近日、张自忠教授说“雾霾能防激光武器”引发了网络热议。我想这句话不过是张教授的一种冷幽默和吸引眼球的讲话方式吧,并不代表他赞同雾霾之说。作为看客的我们也应该有一些秦昭襄王的度量。至于后来,能够听从张禄意见远交近攻,反而是在他这么高智商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从张禄面试的角度上也是颇有亮点。总体来讲,他的面试哲学是先抑后扬。这其实是古代贤达面见君王的一种常见的战略。因为君王大多是听惯了阿谀奉迎之辞的,忽然听到逆耳的话必然引起关注,贤达利用这个“关注”博得一份精彩的演讲,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战略许多贤达都曾经用过。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姜子牙钓鱼会文王、诸葛亮茅舍避刘备也是利用了这个战略思路。在具体战术上,张禄就是用一句“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非常逆耳的话把秦昭襄王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了过来,取得了一个倾述的机会。在之后的战局里,侃侃而谈,先是指出了秦国内部工作不力、人事